【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5月17日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是民国时期的国殇墓园,建于1931年至1935年,公墓坐落在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东侧,西邻中山陵,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建筑风格仿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三年北伐战争中,数万将士流血牺牲,抛尸疆场。同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建造公墓,并成立了以蒋介石、何应钦、陈果夫、叶楚伧、刘纪文等12人组成的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由叶楚伧担任常务委员。公墓布局基本上沿袭了明清时期灵谷寺原有的格局。
灵谷寺景区内的这座牌坊,看上去十分壮观,它采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饰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庄严肃穆。
牌坊中轴线以北是灵谷寺无梁殿,建公墓时将殿堂改为祭堂,再往北是纪念塔。牌楼正反面都有瓷质的国民党党徽,正面题“大仁大义”,背面题“救国救民”,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笔。
北伐阵亡将士未能全进公墓 因人多抽签选代表
阵亡将士公墓在建造过程中及建成后,有不少阵亡将士陆续葬入。入葬的阵亡将士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戡乱战争三类,以北伐阵亡官兵为主。因阵亡名额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纳,经筹备委员会研究,决定采用“代表葬”办法,即以师为单位,从每个军阶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统计各师呈报名册,北伐阵亡将士共有33224人,计60个师。
纪念塔是公墓的最北端,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构筑。塔内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塔外壁刻蒋介石题书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和由他撰写的《遗阡表》,还刻有黄埔军校同学录序。塔内壁嵌石碑,刻有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和北上告别辞,分别由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和于右任书写,是一组十分珍贵的民国文化遗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墓建成后,社会各界赠送了许多纪念品,供公墓陈设。其中有紫铜狮子,紫铜鼎,石鼎,铜香炉。此外,还有石狮、银鼎、银盾、银花圈等。但除了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石虎,以及大门前的石狮还有石鼎外,其余纪念品已不知去向。
抗战期间,公墓建筑群曾遭到破坏,特别是松风阁纪念馆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国府还都,曾做了简易的维修。
春秋二季 致祭阵亡将士
1947年6月,国民政府制定了“春秋二季致祭阵亡将士办法”,定每年春祭日期为3月29日,即黄花岗起义纪念日;秋祭日期为9月3日,即抗战胜利纪念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每年都要在阵亡将士公墓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
直到1949年3月29日,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的前夕,代总统李宗仁还率领一班文武官员到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举行了最后一次春祭。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张莉)